2)第六百四十一章 包总是个优秀企业家_大国重工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啸辰道:“屈主任,咱们的账不能这样算。如果按周薪500美元计算,一年52周,也就是26000美元。您算算看,咱们有些企业从欧洲引进技术,动辄就是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美元。其实这些技术也并不复杂,找几个欧洲的工程师研究一下也能搞出来。这样一算,总体来说还是省了钱呢。”

  “如果真的是找几个欧洲工程师随便研究一下就能够搞出来的技术,那么咱们自己的工程师去搞,为什么就搞不出来呢?同样的这些钱,在国内可以聘到20倍的人手,难道咱们20个人还比不过他们1个?”屈建中带着几分疑惑地问道。

  冯啸辰道:“他们这些人的经验,是咱们的工程师所缺乏的。其实我们花钱买的就是他们的经验,我们自己当然也能够摸索出这些经验来看,但这需要时间。我想过了,如果欧洲研究院建起来,我们要从国内派一些工程师过去与那些欧洲工程师一起工作,另外还要建立起一套远程办公系统,让呆在国内的人能够和他们随时沟通。”

  “随时沟通?你不会是想用长途电话来沟通吧?”屈建中又是一惊。

  “当然不是。”冯啸辰微笑道,“屈主任,我这次到欧洲去,感觉到欧洲的互联网发展已经非常快了,咱们国内现在也已经接入了互联网,未来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办公肯定是要普及的,这样的沟通成本是非常低的。”

  “互联网?你是说Internet?”屈建中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冯啸辰说的概念。此时互联网在欧美已经非常普及,接入的用户终端达到了几千万台,中国则是刚刚接入互联网,能够上网的计算机非常有限。虽然如此,但互联网的概念却已经是炒起来了,报纸上不时就有这方面的文章,只是互联网的名字还没有确定下来,有叫Internet的,有叫信息高速公路的,也有叫互连网络的。后来国家觉得名字太乱,尤其是Internet的叫法与语言文字普及的要求相悖,于是做了一个规定,将其统一称为因特网。不过,因特网这个官定的名字最终并没有得到普通人的认可,反而是互联网这种民间叫法占据了上风。

  屈建中是知道Internet这回事的,经贸委还专门请中科院计算所的专家来给大家讲过Internet。对于互联网能够做什么事情,计算所的专家讲得云山雾罩,大家听了个晕晕乎乎,也不知道专家说的东西里有多少是真的。话又说回来,搁在1995年,能预见到互联网会发展成什么样子的人,除了冯啸辰,恐怕也找不出第二个了,当年最大胆的想象,放在后世来看,都实在是太过于保守了。

  屈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